首頁 中國改革論壇網 論壇網-改革資訊

    總編推薦 | 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30年以建言改革為己任

    時間:2021-10-28 08:08 來源:國家智庫

    微信圖片_20211028080826

    ◇遲福林(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

    看到出版的《改革開放建言錄》《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言錄》《遲福林改革研究文選》,我回想起自己30年來追求改革、癡心研究的歷程。這個歷程,包含了魏禮群主任、張卓元老師等各位專家的心血,包含了我院同事們的不懈努力、加班加點的拼命工作。在這里,我代表中改院,向對中改院長期支持、理解、關心、愛護的領導、專家,向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說一聲謝謝!

    建院30年來,“五個堅持”是中改院的基本實踐:堅持“立足海南、面向全國、走向世界”的辦院宗旨;堅持以問題為導向的行動研究;堅持“以建言改革為己任”的擔當;堅持以改革的辦法辦院,“小機構、大網絡”的運行機制;堅持“家國情懷、執著精神”的價值追求。

    1991年11月1日,中改院正式成立;1996年11月1日,全國政協原副主席陳錦華在北京主持座談會,慶祝建院5周年;2001年11月1日,建院10周年,我院在北京舉行建院10周年座談會;2006年,建院15周年,我們以舉辦“中國公共服務體制:中央與地方關系”國際論壇慶祝自己的生日;建院20周年,我院新院址落成,陳錦華副主席,海南省原省委書記羅保銘、原省長蔣定之親自參加新院揭牌儀式;建院25周年到29周年,在座的很多領導和專家都參加了。30年一晃就過去了。

    建言改革開放

    建院以來,中改院首倡“建設公共服務型政府”“惠及13億人的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賦予農民長期而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權”“讓農民工成為歷史”“以發展方式轉變為主線推進‘十二五’改革”“由投資主導轉向消費主導”“形成服務業主導的產業結構”“推進服務業市場開放”“釋放內需的巨大增長潛力”“以經濟轉型為主線的結構性改革”“以高水平開放形成改革發展新布局”“建設海南自由貿易港”等,有的直接為中央決策采納,有的被用作制定政策和法規的重要參考。獲得包括五個一工程獎”“孫冶方經濟科學獎”“中國發展研究獎”等多個獎項。

    賦予農民長期而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權。1998年,正值改革開放的第二個十年,中改院提出了“盡快實現農村土地使用權長期化”的政策建議。呈報該建議時正值黨的十五屆三中全會《中共中央關于農業和農村工作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起草,立即引起有關領導人的重視,時任國務院副總理溫家寶同志作了批示。隨后,黨的十五屆三中全會作出的《決定》直接采納了“賦予農民長期而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權”這一建議。

    國企改革:從國有企業轉向國有資本。20世紀90年代初,中改院率先提出了“從國有企業向國有資本過渡”的改革建議。其中包括:加快實現從國有資產管理向國有資本管理的根本性轉變;從國有企業數量目標的追求轉向國有資本總體效益的實現;建立國有控股公司,著力培育國家“種子隊”;優化國有資產管理,實現國有資產的保值增值等。

    由經濟建設型政府向公共服務型政府轉型。2003年,SARS暴發。面對危機,2003年7月12日,中改院在北京召開“建設公共服務型政府——中國改革形勢分析會”,提出要從SARS危機中吸取教訓,最具實質性的行動步驟就是加快政府轉型,實現由經濟建設型政府向公共服務型政府轉變。在當時的背景下,并不是所有人都贊成政府轉型,有專家不贊成,更有地方政府領導批評,“不搞經濟建設,還要政府干什么?”2003年12月24日,《經濟參考報》刊登了中改院課題組關于《加快建設公共服務型政府》的建議,并獲得了第十一屆孫冶方經濟科學獎。

    從生存型階段向發展型階段轉變。2007年,受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委托,中改院承擔《中國人類發展報告》的研究工作,形成了以“惠及13億人的基本公共服務”為主題的《中國人類發展報告2007/08》(中國出版集團公司、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8年)。我們提出一個重要論斷:盡管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沒有改變,但是社會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發生了變化,老百姓的追求由物質產品逐步向公共產品轉變,在此基礎上,我們提出我國正在由生存型社會向發展型社會轉型。其中,還特別提出了“惠及13億人的基本公共服務”。在報告的結尾,我們提出,“在發展市場經濟的背景下,建立惠及13億人的基本公共服務制度和體系,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是中國發展的必由之路。就其所涉及的人口規模而言,在世界上是空前的;就其制度建設對于實現全面小康社會目標的意義而言,可以同近30年的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相提并論。中國正在為建立惠及13億人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做出巨大努力。這將對人類發展產生巨大而深遠的影響”。

    民富優先。從改革一開始,就提出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的目的是最終實現共同富裕。作為改革研究者,在改革的進程中,在不同的條件下,圍繞共同富裕,我們提出不同的改革建議。2010年前后,中改院主張第二次轉型要以民富優先為目標,建議理順“做大蛋糕”與“分好蛋糕”的關系,更加注重“民富優先”。當時我們建議,要在“十二五”規劃中把收入分配調整指標作為約束性指標,構建由國富優先轉向民富優先的收入分配制度。2011年2月25日,中改院在京舉辦“民富優先出版座談會”;2011年3月10日,我在全國兩會上以“推進以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的政府轉型”為題作大會發言,建議“確立并實施民富優先的改革發展導向”。

    從基礎領域到結構性領域改革。世紀之交,中改院提出從“基礎性改革轉向結構性改革——21世紀初期我國經濟改革的特點分析”,比較早提出結構性改革。1998—2003年,中改院連續舉辦了五次關于基礎領域改革的國際論壇,重點討論電信、電力、鐵路、民航等壟斷性公共部門的市場化改革,提交了5份基礎領域改革的政策建議報告,呼吁打破基礎領域壟斷、引入競爭機制、推進股份制改造、加快市場開放、引入民間資本。

    二次改革與二次轉型。2009年12月29日,我院在北京舉行“第二次改革——中國未來30年發展方式轉型”新書發布會;2010年3月23日,在北京舉辦以“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是一場深刻改革”為主題的座談會暨《第二次轉型》新書發布會。

    從“一次開放”走向“二次開放”。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在開放與改革直接融合、開放倒逼改革、開放是最大改革的大背景下,中改院將擴大開放作為改革研究的重點,提出“一次開放”到“二次開放”、推進以服務貿易為重點的開放轉型、服務業市場開放、以高水平開放形成改革發展新布局等系列研究觀點。

    消費主導。2009年,我國居民消費率僅30%左右,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僅為50%。2008年,我在東北大學舉行了一次題為“走向消費大國轉型”的學術講座,提出“中國正在由生產大國向消費大國轉型”這一觀點。

    2012年,中改院出版了以“消費主導:中國轉型大戰略”為主題的年度改革研究報告,明確提出“消費主導引領中國未來”。2014年,中改院提出了“消費結構升級的大趨勢——從物質型消費走向服務型消費”,正式提出了“服務型消費”這一概念。此后,在中改院出版的《轉型抉擇》《轉型闖關》《動力變革》等改革研究報告中,都涉及消費結構升級的觀點及改革舉措。2018年,我在央視中國經濟大講堂提出“中國進入消費新時代”;2021年首屆中國國際消費品博覽會上,中改院與中國工人出版社推出了年度報告《中國消費——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

    人民健康至上的治理理念。2020年初,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中改院第一時間深入研究。年初出版《人民健康至上——公共衛生體系變革挑戰》,這是疫情后我國智庫較早針對公共衛生體系變革的研究成果。中改院從3月7日開始,組織了系列線上座談會,我們提出“以人民健康為中心  深化公共衛生體系改革”“以人民健康至上的理念推進公共衛生治理體系變革”等文章,被《經濟日報》等多家媒體刊發、轉載,《新華文摘》2020年第13期頭條全文轉載。

    建言海南自貿港建設

    中改院的建院宗旨是“立足海南、面向全國、走向世界”。1991年11月至2021年8月,我院形成關于海南問題的研究建議132份、政策咨詢研究報告128份;舉辦海南主題的研討活動96次,形成會后成果百余份;出版圖書35本,在服務海南以及推進自貿港建設中發揮了一定的作用。

    建院那一天,中改院就舉辦海南對外開放戰略研討會,研討特別關稅區相關問題。1992年4月,中改院提出“建立海南特別關稅區”的建議,召開“建立海南特別關稅區研討會”。1992年12月,形成《建立海南特別關稅區可行性研究報告》,提出充分利用海南獨特的地理條件和優越的資源條件,實行“一線放開、二線管住”的特別關稅制度和世界上通用的自由港經濟政策。

    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海南區域開放希望落空的背景下,海南到底何去何從?2001年,我們提出以產業開放推動產業升級,建設海南國際旅游島。2009年底,海南國際旅游島正式上升為國家戰略。

    2017年6月16日,中改院形成了《打造海南國際旅游島升級版——從服務貿易項下的產業開放走向自由貿易區(研究框架)》《以更大的開放辦好最大的經濟特區——關于海南全面深化改革的建議(44條)》《建立海南自由港——方案選擇與行動建議(16條)》的報告。2018年底,中改院比較早研究提出“海南自由貿易港初步設想(研究建議60條)”。

    2018年,海南省委省政府以我院為主成立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研究院。此外,我院與國浩律師事務所建立了中改院—國浩自貿港法律研究院。2021年6月,我撰寫出版了《逐夢自由貿易港:我在海南的33年》,書稿的總論被政協全國委員會辦公廳主管、中國文史出版社主辦的《縱橫》雜志采用,決定以封面文章全文刊出。

    改革開放史研究陣地

    一個改革研究機構,重要的是做改革研究的基礎性工程。這幾年來,中改院以中國改革開放史為研究對象,以建設中國改革開放大數據庫為重點,逐步形成中國改革開放史研究的特點。這件事情得到了改革界很多老領導、老專家包括在座很多人的參與。

    自2012年起,中改院發揮“小機構、大網絡”的優勢,開展了以下工作。一是建設全國首個中國改革開放數據庫。二是自2014年以來,開展搶救性“口述改革歷史”人物訪談,留存珍貴歷史資料。目前,已完成300余位受訪者的訪談工作,總視頻時長約700小時,整理訪談文字800多萬字。三是開展改革開放實物資料收集,建設中國改革開放史料展,拍攝系列紀錄片。目前已收集實物資料共計3萬余件。在此基礎上,我院建設完成公益性展覽“偉大的復興之路——中國改革開放史料展”。四是策劃推出改革開放精品出版物,獲得多項國家級出版榮譽。自2014年起,我院和國內多家出版社策劃改革開放史系列主題圖書,從不同角度反映改革開放40周年偉大歷程,獲得了國家出版基金、中國出版政府獎圖書獎、主題出版重點出版物等多項榮譽和肯定。

    改革論壇與改革培訓

    截至2021年8月,中改院共舉辦研討會413個,其中86次中國改革國際論壇。舉辦各類培訓班237期,培訓改革人才2萬多人次。其中,有多個研討會和培訓班在全國是第一次舉辦。

    中國改革國際論壇是中改院以國內外改革研究網絡為依托,討論中國改革開放進程中重大課題的學術交流平臺。自1991年以來,中改院聯合相關機構共同舉辦了86次中國改革國際論壇,已成為中改院建設改革智庫的重要品牌。

    中改院成立伊始,就把培養改革人才作為重要工作。舉辦培訓班230多期,為全國改革系統和大中型企業培訓培養了2萬多名改革管理人才。比如,1992年5月7日至21日,全國體改系統第一次規模較大的股份制實踐研討班在中改院舉行。事實證明,研討班培養了我國最早的股份制改革人才,其中的一些學員后來成為各地股份制改革操作中的骨干力量,中改院由此也被人喻為全國國有企業股份制改革的“黃埔軍校”。2004年開始,中改院和東北大學合作開設博士點,建立東北大學研究生院中改院分院,有250個已經畢業和正在攻讀的博士和博士研究生;此外,建立了中改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以改革的辦法辦院

    建院不久,陳錦華同志就提出,我們是搞改革研究的,先從改革自己開始,以改革的辦法辦院。因此,中改院自1991年成立以后,1992年5月份起就實行事業機構企業化管理,主動不要級別、不要編制、不要財政撥款。

    我當了27年兵,一直秉承“說干就干、干就干好”。中改院四種精神就是刻苦工作的敬業精神、團結協作的集體精神、腳踏實地的務實精神、鍥而不舍的創新精神。

    我們這一代人尤其搞改革研究的,我想有八個字可以形容:“家國情懷、執著精神”。我們這一代人從20世紀50年代走來,從吃不飽飯到吃飽飯,經歷了共和國的70多年和改革開放的40多年,對改革一往情深,建言改革、癡心研究。黨領導的改革開放是一場偉大的實踐,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是改革仍然需要深化。正像習近平總書記所說,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前途命運的關鍵一招,我們更加看到我們在這里所從事的工作具有崇高的價值,這種付出具有社會價值、時代價值、歷史價值。

    在建院30周年之際,我們以三部圖書的出版、以回顧30年來的辦院歷程慶祝自己的生日!在此基礎上,我們繼續本著“家國情懷、執著精神”,把改革開放研究做得更好,為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開放事業不懈努力!

    首頁
    相關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