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飛地”探路區域一體化 ——深圳市深汕特別合作區經濟高質量發展調查
近年來,隨著一體化進程持續推進,“飛地經濟”發展迅猛。“飛地經濟”有助于打破區域間的壁壘和隔閡,實現區域創新資源與產業結構互補。在廣東,深汕特別合作區所在區域由過去落后的粵東經濟“洼地”,經歷機制調整成為深圳“飛地”,目前正躍升為創新發展“高地”。
在廣東,距離深圳市坪山區約60公里的汕尾市海豐縣,有一個特別合作區——深汕特別合作區。它與深圳沒有地域連接,但在城市規劃、營商環境、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等方面與深圳基本實現了“同城同質同效”,儼然是一個迷你版小深圳。
深汕特別合作區因合作而生,因“特殊”而興。目前,廣東省正以“一盤棋”謀劃、“一體化”推進的方式,由深圳全面主導、汕尾積極配合,持續在增量提質、做強能級上下功夫,高質量建設深汕特別合作區。通過機制創新打破區域間的壁壘和隔閡,實現優勢互補和互利共贏,深汕特別合作區這塊深圳的“飛地”展現出了產業協同、共享發展的強勁動能。自2018年以來,深汕特別合作區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26%,固定資產投資年均增長40%。今年上半年,地區生產總值達100.65億元,同比增長65%,呈現出積厚成勢、加速發展的良好態勢。
“建立深汕特別合作區是廣東省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創新區域合作模式作出的重要部署,對探索解決地區發展不平衡問題、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深圳市深汕特別合作區黨工委書記王延奎表示,促進區域協調發展,不僅在優化空間布局、促進創新協同等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還將促進要素自由流動和高效配置,進一步增強經濟內生動力和發展韌性。未來,深汕特別合作區將成為深圳發展的戰略增長極,對廣東東部發揮輻射牽引帶動作用,形成區域合作發展示范區、自主創新拓展區和粵港澳大灣區輻射節點區。
創新機制
沖壓、焊接、涂裝、總裝……走進深汕比亞迪汽車工業園二期,機械臂有條不紊地作業,零部件配送車來回穿梭,隨著一道道工序流轉,一輛輛新能源汽車駛下生產線。距離該園區5分鐘車程便是小漠國際物流港,比亞迪出口海外的汽車能在此快速登船,大大節省了企業物流成本。
從比亞迪超級工廠落地深汕,到如今地區生產總值超百億元,初步構建起以新能源汽車產業為主,以新型儲能、新材料、智能制造裝備產業為輔的“一主三輔”產業發展清晰路徑,深汕特別合作區花了3年時間。成效如此顯著,首先得益于頂層設計和機制創新實現“一盤棋”謀劃、“一體化”推進。
深汕特別合作區所在地汕尾市地處粵東,經濟基礎相對薄弱。廣東省積極推進區域協調發展,為汕尾市尋找基于自身資源優勢、與珠三角深度協作的路徑,同時助力拓展深圳市土地空間,延伸產業鏈,從而實現優勢互補、產業共興。深汕特別合作區的發展經歷了3個階段:2008年成立深圳(汕尾)產業轉移工業園(由汕尾市主導),2011年擴容升格為深汕特別合作區(由深圳、汕尾合作共管),2018年深圳市深汕特別合作區黨工委、管委會揭牌,由深圳全面主導經濟社會事務、按照經濟功能區架構推進建設。
2019年8月,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關于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的意見》,明確要求深圳“創新完善、探索推廣深汕特別合作區管理體制機制”。 2023年11月,《廣東省深汕特別合作區條例》正式施行,對深汕特別合作區的組織機構、規劃建設、管理運營、資源配置、協調機制等方面進行了規范和明確。
“廣東省授權深圳市全面主導深汕特別合作區各項工作,地區生產總值在深圳納統,解決了此前深汕特別合作區經濟管理和社會管理、管人和管事相分離的難題。”廣東省法學會地方立法學研究會會長、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地方立法研究基地主任朱最新認為,《條例》根據深汕特別合作區實際需要,突破傳統管理體制機制壁壘,確立了深汕特別合作區高效發展管理體制機制,實行深汕特別合作區黨工委、管委會合署辦公,按扁平化模式、創新“大部制”機構、精簡設置區直機關,創造性開設全國首個特別合作區法院、檢察院,為深汕特別合作區踏上全新的發展快車道保駕護航。
“廣東省在深汕特別合作區下的是一盤大棋。《條例》提出深汕特別合作區‘加快建設成為區域合作發展示范區、自主創新拓展區、粵港澳大灣區輻射節點區’的發展定位。特別對深圳市、汕尾市、廣東省政府及有關部門在共推深汕特別合作區發展,加強聯動創新、協同區域合作等方面提出了清晰要求,為有效盤活各方資源、激活發展動能奠定了基礎,同時強調多方合作聯動,希望以深汕特別合作區為支點,輻射帶動粵東發展,為大灣區一體化發展發揮作用。”朱最新表示,作為全國首部明確由“飛出地”全面主導區域協調發展的地方性法規,《條例》重點解決區域發展難題,鼓勵深汕特別合作區在法治軌道上改革創新,建立容錯免責機制,規范、保障、引領和促進深汕高質量發展,以期創造可復制、可推廣的區域協同發展制度經驗。
港產聯動
在深汕特別合作區的發展進程中,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結合,“看不見的手”和“看得見的手”各展其長、協同發力,推動資源配置最優化和效益最大化,小漠國際物流港的建設便是一個生動案例。
走進小漠國際物流港,只見一排排新能源汽車整齊地停放著,等待上船出海。“小漠國際物流港是依托深汕特別合作區地緣、規劃、土地和政策等諸多優勢而誕生的新興大港,于2021年12月正式開港運營。”廣東鹽田港深汕港口投資有限公司、深圳市深汕港口運營有限公司董事長郭耀告訴記者,在小漠港一期46萬平方米陸域面積中,30萬平方米靠“移山填海”而成,形成了如今延伸入海的梯形陸域。從規劃藍圖到施工再到投運,在此過程中,廣東省相關部門、深圳市、汕尾市的協同推進起到了關鍵性作用,不論缺少哪一方支持,建設都很難如此快速推進。
“小漠港擁有國家一類開放口岸,為粵東地區泊位等級最高的多用途公共碼頭,現已開通歐洲、中東、東南亞、南美等外貿滾裝航線,通達全球汽車主要出口國家和地區,今年汽車出口有望突破7萬輛。”郭耀表示,目前已開辟通關綠色通道,駐地口岸聯檢部門實行“一次登臨、聯合檢查”機制,將查驗程序壓縮至1小時,確保汽車出口“零延時”;建立起一站式監管,提供24小時港口作業及進出港服務,實現“抵港直裝”。
作為拓展經濟發展空間的“藍海”,小漠港助力深汕特別合作區引來了新能源汽車“鏈主”企業比亞迪,進而帶動東風李爾、京西重工、延鋒國際、佛吉亞、速騰聚創等20多家上下游企業進駐,構建起從汽車新材料、動力電池、電機電控、整車制造到汽車貿易出口的完整產業生態。
2021年,比亞迪投資50億元在此打造了用于生產新能源汽車零部件的一期工廠,2022年持續加碼,投資200億元建設新能源汽車整車及核心零部件生產基地;今年又簽約三期項目,新投資65億元,主要用于建設電池生產線及新能源汽車核心零部件工廠,從而形成了從零部件到電池再到整車制造的全產業鏈布局。在比亞迪布局的8個國內生產基地中,深汕比亞迪汽車工業園是唯一毗鄰海港、重點面向海外市場、實現“廠港聯動”的大型生產基地,整車下線后,僅需5分鐘車程即可抵達港口。
2023年,跟隨比亞迪的腳步,主要生產汽車座椅核心器件及原材料的東風李爾在深汕特別合作區實現當年拿地、當年動工、當年投產,滿產情況下可年產座椅40萬套。位于飛馳智能科技產業園的東風李爾汽車座椅生產車間內,生產線在緊鑼密鼓地組裝配件,經過多道組裝工序和檢測工序后,這些座椅將運往距離其11公里處的比亞迪整車生產基地。
“東風李爾主要為比亞迪高端車型生產座椅,包括騰勢Z9及新一代漢、唐等,目前生產計劃已排到2025年9月。”東風李爾汽車座椅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總經理宋偉介紹,汽車座椅既是功能件也是安全件,運輸要求比較高,10臺座椅連同托盤一起不到2噸重,但需要10米長的卡車來運輸,長途運輸質量不可控且成本較高,因此必須就近服務整車企業。
“在汽車座椅研制這一細分領域,東風李爾在全球位居前列。公司注重創新研發,在國內設有專門的技術研發中心,僅對比亞迪騰勢Z9這一新車型的座椅研發投入就已超1.3億元。”宋偉說,在深汕特別合作區,新能源產業已成為第一大產業,產業鏈上各相關企業也積極在此布局。
隨著新能源產業聚鏈成勢,深汕特別合作區進一步明確了以新能源汽車產業為主,以新型儲能、新材料、智能制造裝備產業為輔的“一主三輔”產業發展布局。深圳將深汕特別合作區作為經濟功能區進行一體化規劃,讓其全面融入深圳的產業體系中。按照《深圳市加快打造“新一代世界一流汽車城”三年行動計劃(2023—2025年)》,深汕特別合作區將全域建設為世界級汽車制造城。今年年初,深圳印發《2024年促進汽車出口工作方案》,提出支持深汕汽車制造和出口,縱深推動汽車“產運貿”一體化發展。
深汕特別合作區科技創新和經濟服務局局長聶品表示,隨著港口運輸和先進制造業聯動發展的交通大動脈通港大道通車,疏港鐵路加速推進,水路、陸路和鐵路為一體的綜合集疏運體系即將建成,深汕特別合作區港口繁榮、產業興旺的“港產城”融合發展步伐將更加穩健,到2025年將初步建成具有廣泛影響力的世界級新能源汽車制造城,搭建起高端整車制造創新中心、零部件綠色制造中心、前沿技術應用示范中心和國際汽車貿易樞紐中心。
固本拓新
走在深汕特別合作區,深汕工業互聯網制造業創新產業園、南山智造深汕高新產業園、深汕科技生態園、銳博特創新產業園、時尚品牌產業園等高品質產業空間科學布局,還有不少產業園區里塔吊林立,機器轟鳴,施工車輛往來穿梭,呈現出一派火熱景象。
近期,位于深汕灣智能制造裝備集聚區的顯控科技智能自動化廠區項目主體結構封頂,該廠區面積達5.8萬平方米,今年年底將完工投用。深圳市顯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宋斌介紹,顯控科技是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和深圳市專精特新企業,擁有HMI(人機界面)、伺服驅動器、運動控制器和機器人等工業自動化關鍵技術和產品,累計獲得國家專利95項。作為集設計、研發、生產與銷售于一體的工業自動化解決方案供應商,顯控科技與華為、比亞迪、富士康、西門子等國內外知名企業合作密切。
“隨著生產規模擴大,原來的生產車間不夠用,2019年10月我們從深圳市南山區遷至深汕特別合作區,先期租用廠房生產,后來取得項目用地,投資建設智能自動化廠區。”宋斌說,這幾年公司發展成效顯著,2023年主要產品產量超過56.2萬臺,總產值達1.6億元。深汕特別合作區積極打造智能制造裝備產業,將吸引更多上下游企業,從而形成規模效應和協同效應。接下來,公司將瞄準新能源制造、工業自動化、物聯網等行業前沿,推進智能裝備產業鏈升級。
發力智能制造的同時,深汕特別合作區推動建設深汕高端電子化學品產業園,大力發展5類半導體材料、3種高端化工新材料和新能源材料。“高端電子化學品被譽為‘精細化工皇冠上的明珠’,是推動半導體材料核心產業技術攻關和電子信息行業關鍵原材料發展的基石。”深圳市高端電子化學品產業園投資運營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高洪波介紹,深汕高端電子化學品產業園作為華南地區唯一的高端電子化學品專業園區,將整合化工材料產業鏈資源,推進高端電子材料產業集聚地和創新型智慧化工園區建設,讓更多“高端材料”在這里走下產線服務科技強國。
深汕特別合作區還吸引了電聲產品制造商、音頻解決方案提供商好兄弟聲學公司,生產壓鑄機及周邊產品的力勁科技等創新型企業先后落戶發展。截至目前,深汕特別合作區已引進產業項目總投資近1000億元,全部達產后預計總產值將超3000億元。
“優質企業愿意來、留得下,還要干得好。營商環境是推動企業發展和創新創業的肥沃土壤,直接影響著區域經濟發展質量和速度。”聶品表示,深汕特別合作區在產業鏈條上布局的都是戰略性新興產業。在政策支持方面,深汕特別合作區相繼出臺一系列政策措施,形成覆蓋“招引落地—投資開工—培育壯大—服務保障”的全周期政策體系,并建立了與深圳主城區深度融合的產業、資本、技術、人才、信用等市場機制,努力營造一流的創新發展生態。
“我們在這里享受著‘保姆式’服務,只要提出相應需求,政府部門會馬上響應,符合政策的福利會主動送上門。”宋斌說,從2022年1月至今年6月,公司享受高新技術企業、研發費用加計扣除等優惠政策,累計減免稅額1298.96萬元,有力支持了企業的科技創新。
深汕特別合作區還引入深圳優質教育、醫療、住房保障等資源,讓選擇在深汕發展的企業、人才與深汕居民一起,共享與深圳“同城同質同效”的基本公共服務。深汕特別合作區公共事業局副局長朱三華說,今年9月,深圳最大的高中園深圳中學高中園已投入使用;北京大學深圳醫院深汕醫院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設,將填補深汕三級綜合性醫院的空白。
王延奎表示,深汕特別合作區將繼續充分發揮自身區位和空間等優勢,結合深圳優質的市場條件、創新環境和工作體系,做大做強新能源汽車和新型儲能、新材料、智能制造裝備“一主三輔”產業,聚焦產業所需加大力度集聚創新資源要素,厚植產業發展后勁;錨定打造深圳產業轉移承載地、新引進重大產業項目目的地和粵東高質量發展孵化器,努力推進各領域創新實踐,積極探索可復制可推廣的新時代區域協調發展經驗。
原文鏈接:http://paper.ce.cn/pc/content/202409/12/content_301069.html